导入数据...
【评奖公示】拟推荐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候选项目公示
[成都大学商学院]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7日
  查看:
  来源:

 我单位拟推荐下列项目申报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19年4月12日至 2019年4月18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成都大学科研处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侯盛炜 028-84616357

        

 

                                                                                                    完成单位: 成都大学

                                                                                                       2019年4月12日

        附:公示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一、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推荐项目:

        1.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

        2.项目名称:皮肤溃疡“慢性难愈”形成机制及中医“清-化-补”干预策略

        3.推荐单位或推荐科学家:上海市医学会

        4.推荐意见:同意推荐申报201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

        5.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中医外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皮肤溃疡的“慢性难愈”形成分子机制,以及中医干预策略开展了系列研究。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治疗非常棘手,探索皮肤溃疡难愈机制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今临床医学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系列研究,首次阐明了慢性炎症溃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在“祛腐生肌”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基于真实世界与RCT研究,创建了“清-化-补”序贯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干预策略,并围绕这一方向主要取得以下3大创新点:

        1)率先从机制上部分揭示了慢性炎症性溃疡“难愈性”机制,首次将中西医在创面修复不同阶段的认识有机的融合一体,系统而全面的阐释多个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在这一发病环节中的核心机制,确定了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中医“热”“瘀”“虚”证的微观证候的物质基础。

        2)首次将压缩感知理论与超分辨成像技术相结合,在技术层面上将皮肤溃疡创面的微观诊治突破到纳米级水平。课题组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突破了常规光学衍射极限,从而实现了在纳米级水平 上对胞内细胞器与分子结构的活体成像。利用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成功实现了非侵入、三维、动态地探测荧光蛋白在成像体内的分布,为溃疡的诊断及机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IEEE ACCESS)。采用光学分子成像,极大的丰富了慢性皮肤溃疡的微观辨证,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这一传统疗法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凋亡,胶原沉积等角度研究慢性皮肤溃疡和祛瘀生肌中药的调控机制。

        3)建立联系慢性皮肤难愈性溃疡联系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热""瘀""虚"三大病邪因素与不确定性因子的筛选和量化,优化了“清-化-补”三阶段动态序贯诊疗方案(eCAM)。

        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共获得5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等相关项目资助,先后培养了12名硕博士研究生。围绕慢性难愈皮肤溃疡的形成机制与对应的治疗策略,发表了SCI论文6篇,国内核心期刊30余篇,出版著作4部,完成2 项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连续15年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前来进修的国内外千余名进修医生(包括美国,以色列,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学者)重点学习了“清-化-补”干预策略治疗 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运用,RCT研究表明该方案治疗皮肤难愈性溃疡有效率在常规治疗57.69%基础上 提高到81.48%(Chin J Integr Med),“清-化-补”治疗皮肤溃疡优化临床方案在国内多家二级以上 医院推广应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100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6.1 国家发明专利:氯化锂在制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疾病药中的应用,ZL.2011.1.0242207.6

        6.2 国家发明专利:丹参酮IIA在制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疾病药中的应用,ZL.2011.1.0242153.3

 

        7.代表性论文目录

    1)   Peng Wanga, Xue Zhangb, Fulun Li, Kai Yuan, Maoran Li, Jiwei Zhang, Bin Li, Wei Liang. MiR-130b attenuates vascular inflammation via negatively regulating tumor progression locus 2 (Tpl2) expression[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17,51:9-16.
    2)   郭冬婕, 陈瑜, 李斌, 李福伦.“煨脓长肉”理论的临床运用与理性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1): 4812-4814. CSCD.
    3)   袁玉婷, 陈瑜, 李莹, 李福伦.坏疽性脓皮病中西医治疗概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08): 3614-3617.CSCD.
    4)   郭冬婕, 李福伦.阳和汤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 34(2): 191-197+6.
    5)   Li X, Xiao QQ, Ze K, Li S, Wang YF, Zhou M, Yang QT, Li FL, and Li B.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Venous Ul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5, 2015(2): 831474.
    6)   吴闽枫, 陈瑜, 李莹, 李斌, 李福伦.miRNA在创伤愈合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7): 1408-1412.
    7)   王一飞,李欣,徐蓉,姜文成,李福伦,迮侃,李斌.生肌化瘀方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组织中MMP-3及TIMP-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02):218-223.
    8)   向延卫,李欣,肖青青,姜文成,王一飞,李福伦,李斌.祛瘀生肌法对SD大鼠糖尿病溃疡创面修复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01):56-60.

        9)   王一飞,王守梅,曹筱筱,李福伦,李欣,徐蓉,李斌.祛瘀生肌法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组织中MMP-8和MMP-13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354-3358.

        10) Fu-lun Li, Xin Li, Yi-Fei Wang, Xiu-Li Xiao, Rong Xu, Jie Chen, Bin Fan, Wen-bin Xu, Lin Geng, Bin Li. Astragaloside IV Downregulates β-catenin in Rat Keratinocytes to Counter LiCl-Induced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956107, 2012.

        11) Fu-Lun Li, Yi-FeiWang, Xin Li, Feng Li, Rong Xu, Jie Chen, Lin Geng, Bin Li,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s of Chronic Skin Ulcer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 930192, 2012.

        12) Fu-Lun Li, Rong Xu, Qing-chun Zeng, Xin Li, Jie Chen, Yi-Fei Wang, Bin Fan,  Lin Geng, Bin Li, Tanshinone IIA Inhibits Growth of Keratinocytes through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Underlying Treatment Mechanism of Psoriasis[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927658, 2012.

        13) Fu-Lun Li , Hui Deng, Hong-wei Wang, Rong Xu, Jie Chen, Yi-fei Wang, Xin Li, Bin Fan and Bin Li. Effects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on Diabetic Ulcer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β-catenin[J]. c-myc and K6.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7 (4):261-266.2011.

        14) 迮侃,李峰,徐蓉,李欣,李斌.红油膏外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31例.中医杂志[J].2012,53(17):1499-1500+1509.

        15) 李福伦,邓辉,李建伟,李欣,徐蓉,陈洁,范斌,王一飞,李斌,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β-catenin,c-myc,K6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2).1100-1102

        16) 李斌,李福伦,赵克勤,慢性皮肤溃疡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数学建模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 9(1),4-7.

        17) 李福伦,李斌,王振宜,范斌,徐文彬,徐蓉.祛瘀生肌法对大鼠糖尿病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Bax和Bcl-2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6),661-664.

        18) 李福伦,李斌,王振宜,范斌,徐文彬,金炜.活血化瘀中药对糖尿病创面肉芽组织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5),457-459.

        19) 李福伦,李斌,王振宜,范斌,徐文彬,金炜,徐蓉,王一飞,肖秀丽.活血化瘀方对糖尿病模型新生肉芽组织中TGF-β1 mRNA和TGF-β3mRNA的动态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395-397.

        20) 李斌,李福伦,王振宜,徐文彬,金炜,肖秀丽.生肌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实验性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MMP-1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60-361.

 

        8.完成人情况,包括姓名、排名、职称、行政职务、工作单位、对本项目的贡献

        8.1 李福伦,排名第1,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项目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者;

        8.2 邓  禹,排名第2,助理研究员,成都大学,对本项目的贡献:主要对溃疡的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途径进行了研究;

        8.3 范  斌,排名第3,副主任医师,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参与临床实验,在体和离体实验,优化“清-化-补”三阶段动态序贯诊疗方案并进行验证。在体和离体实验中,负责动物造模和细胞培养实验。丰富和发展了创面愈合学的内容。

        8.4.李  斌,排名第4,教授,主任医师,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在可靠的临床研究基础上,提出“化瘀利于生肌,生肌不致成瘢”中医创面修复的学术观点,将祖国医学传统的“扶正化瘀”和“化瘀消瘢”在创面修复不同时期使用的两个对立统一治疗观点,有机地融为一体,开拓了中医学创面修复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创面愈合学的内容。

        8.5.韩钢文,排名第5,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阐释了慢性炎症过程中TGFβ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因子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创面愈合学的内容。

        8.6.迮  侃,排名第6,主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本项目的贡献:项目的具体实施者。从分子生物学实验,组织形态学研究中阐明“祛瘀生肌”中药提高创面修复作用的机理。

        8.7.李  欣,排名第7,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对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热""瘀""虚"三大病邪因素与不确定性因子的筛选和量化,优化了“清-化-补”三阶段动态序贯诊疗方案。

        8.8韩昌鹏,排名第8,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利用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成功实现了非侵入、三维、动态地 探测荧光蛋白在成像体内的分布,为溃疡的诊断及机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9.完成单位情况,包括单位名称、排名,对本项目的贡献

        9.1单位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排名第1)

        对本项目的贡献:是本项目学术观点的的提出与组织实施单位,课题组既往中医传统创面修复理论“祛腐生肌”基础上,结合流派传承经验,提出“祛瘀生肌”治疗法则作为传统治法的补充和发展,根据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临床演变规律,归纳总结出了“清-化-补”三阶段动态序贯诊疗方案,以及不同中药成分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受到抑制,并且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率先证实中医外治法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这一传统疗法的内涵与外延。

        9.2.单位名称:成都大学(排名第2)

       对本项目的贡献:在本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该校邓禹助理研究员理论传承与创新、机制阐释中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实验明确多种分子及细胞因子在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及远红外线辐射的干预机制。丰富了慢性难愈性溃疡的诊疗理论,形成临床有效的“清-化-补”动态序贯诊疗方案。

        9.3.单位名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排名第3)

        对本项目的贡献: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大学国际医学院韩钢文教授帮助课题组实施了溃疡模型的构建,提出以TGF-β信号通路抑制性蛋白Smad7为策略的新愈创方案,证实Smad7抑制TGF-β和NF-kB活化,阻断其驱动的炎症反应,上调Rac1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加速溃疡愈合的机制。


编辑:科研办